十三行文化以幾何印紋硬陶為主,灰色刺點紋為輔,年代較東南沿海地區青銅時代的幾何印紋硬陶晚,紋飾也較簡略,筆者曾從植物園遺址的出土遺物推測十三行文化可能是植物園文化接受東南沿海地區冶鐵及燒製火候更高的陶器技術之後的進一步發展。龜山文化目前只發現一處遺址,其文化相貌和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的其他文化均不相類,可能只是偶發性的移民;其他的大邱園文化、番仔園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可能都是本地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後裔。是目前北台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時間大致距今 2300 年前開始,到漢人進入本地區之後結束所發現唯一的史前時代文化,分佈範圍相當廣泛,主要為台北縣、宜蘭縣境,內並向南延伸至花蓮縣北部的立霧溪流域,及桃園、新竹、苗栗等縣的沿海地區。由分佈地區廣泛,時間也長,因此可以區分成幾個不同類型,包括十三行類型、番社後類型、舊社類型、普洛灣類型、新港類型等。其中十三行、番社後、舊社類型分佈在台北地區。
其中,[十三行類型]分佈於台北盆地內淡水河兩岸低地及河口沿岸一帶,主要遺址有台北市西新庄子遺址、社子遺址、台北縣土鄉十三行遺址、大坌坑遺址上層。遺址面積,大文化遺物堆積豐富,並出現貝塚。根據一系列的碳十四年代測定可知,其年代在距今二千年至一千年之間,而且可能延續到西元十三、十四世紀左右。這時期文化的主要特徵是石器減少,只剩下凹石、石槌、砥石、支腳等無刃器。從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鐵渣、礦石、煤等的研究,顯示當時人已知煉鐵。最近十三行遺址發掘所得煉鐵作坊,更證實了煉鐵在聚落內進行,出土的鐵器雖然不多,但可能是因氧化腐朽不易保存,以及再製造利用,以致出土較少。在金屬器方面除了鐵器之外並有銀器、銅器出現。除了石、鐵工具之外,西新庄子遺址、社子遺址並有骨角尖器出土。
這個文化的埋葬習俗,以頭朝西南臉向西北的側身屈肢為主,凶死者往往以頭向東北的直肢葬方式埋葬,常見有裝飾品陶罐、青銅柄、鐵刀陪葬。由無頭葬出現可知聚落或族群間可能有戰爭或獵頭的行為。當時的人以農業為主要生業,種植稻米等農作物。同時漁獵也相當發達,採取貝類、捕捉魚類、海中哺乳類,並狩獵鹿、山豬、羌、山羊等野生動物。當時和宜蘭、東部及中部地區族群之間都有來往,而且和我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可能也有往來。他們也許就是荷據以前所記載的台北盆地的原住民族凱達格蘭族所留下的。
這個文化的埋葬習俗,以頭朝西南臉向西北的側身屈肢為主,凶死者往往以頭向東北的直肢葬方式埋葬,常見有裝飾品陶罐、青銅柄、鐵刀陪葬。由無頭葬出現可知聚落或族群間可能有戰爭或獵頭的行為。當時的人以農業為主要生業,種植稻米等農作物。同時漁獵也相當發達,採取貝類、捕捉魚類、海中哺乳類,並狩獵鹿、山豬、羌、山羊等野生動物。當時和宜蘭、東部及中部地區族群之間都有來往,而且和我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可能也有往來。他們也許就是荷據以前所記載的台北盆地的原住民族凱達格蘭族所留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